人们认识下肢静脉疾病是从静脉曲张开始的。由于发生在下肢表浅静脉的曲张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人们对它的认识也较早。大连静脉曲张专科告诉您下肢静脉曲张是人类直立行走以后所特有的一种病变,因为没有动物模型对其研究提供支持,以至于人们对它认识的过程中常常有一些荒谬的结论:希波克拉底认为,秃顶和静脉曲张呈相反关系。1579年Ambrose Pare 在论述静脉曲张时写道:“最好不要去干涉它,因为静脉曲张是长期形成的。如果治愈了,恐怕会有抑郁质返回到重要部位,有可能会产生其他病变。”其原因是认为在曲张的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是个“有害体液”。
随着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了静脉系统内的血液是向心回流的,与动脉系统共同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之所以发生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血液的反流,静脉腔内压力增加所致。因此,采用外部压迫方法防止其反流的治疗措施——绷带压迫疗法被人们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以来,静脉外科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解剖学知识的积累和诊断手段的改进,对下肢静脉系统中静脉瓣膜的作用、其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静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方面认识的进步,引起了对下肢静脉曲张传统观念的改变,并逐渐认识到下肢静脉曲张不是一个独立性的疾病,而是下肢一系列静脉病变的早期表现形式。下肢静脉疾病涵盖了静脉阻塞、静脉压迫以及静脉结构不良等类型的疾病,其中绝大部分疾病的首发症状均是以静脉曲张开始的。1994年,国际静脉论坛专家委员会针对下肢静脉病变的特点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包VI),并且将其精确地定义为:包括了所有因周围静脉向心回流障碍所致的临床表现。其主要表现有肢体沉重、疲劳、酸胀、水肿、浅静脉扩张或曲张、静脉淤积性皮炎、色素沉着、慢性皮肤溃疡等。2008年国际静脉论坛又将其扩展为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CVD)这一范畴。
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符合CVI的范畴,是CVI的一种表现形式。CVI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分为两大类:血液反流性功能不全与回流障碍性功能不全。除了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外,它包括了临床所见到的所有的下肢浅静脉扩张和静脉曲张。因此下肢静脉曲张就成了血管外科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远高于下肢动脉疾病。据资料统计,其患病率在成年人中高达27%,年发病率为0.5%~3%,静脉性溃疡占其中的1.5%。
“血液反流”是酿成静脉曲张根本的原因,而导致血液反流的原因又是静脉瓣膜功能的减弱或缺失。在静脉曲张病例中,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反流分为原发和继发两大类,后者是由于血栓形成后对瓣膜的损伤所致。血液反流累及的浅静脉比深静脉更为多见,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主要与病变累及了浅静脉系统瓣膜功能有关。
随着对CVI认识的不断加深,因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疾病不断被人们所认识。1968年,Kistner通过对下肢静脉瓣膜功能的研究发现,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也是造成下肢静脉曲张的重要原因,并于1980年正式冠用“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名称,确认了一个新的疾病,推进了静脉外科的发展。
2008年国际静脉论坛讨论的CVD范畴是在CVI基础上进行了更新,主要体现在对下肢静脉疾病的分类中进行了细化,同时对DVT病变造成的CVI进行了补充。